1170
浏览公园免门票,不能只算“经济账”,关键要算好“民生账”。毕竟,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群众满意才是最大的满意.
从今年1月1日起,上海植物园取消大门票,仅保留专类园小门票。一张卖了40多年的公园门票退出历史舞台,体现的是为民惠民的决心和实实在在的行动。
公园是否收费,牵动着市民心弦,也是一座城市开放度和温度的体现。近年来,上海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持公园姓“公”,积极推进公园免费开放,让公园放下“身段”,把更多的公共空间、绿色空间留给群众。截至目前,上海438座城市公园中的收费公园已减少至14座。有关方面表示,今后,除专类公园和古典园林因保护、科研等需要暂不实施免费开放外,上海市其余收费城市公园都将逐步免费开放。公园免费开放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得到了市民游客的一致好评。
一直以来,门票是公园收入来源的重要部分,取消门票,意味着公园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上海植物园2021年的购票游客量约51万人次,以此计算,免去大门票后,每年至少减少700多万元收入。此外,公园的建设、改造及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得政府来买单。在经济和惠民的天平上,上海市还是选择了后者。
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场所,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对城市优质公共空间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然而,一直以来,价格居高不下的门票,把不少市民和游客挡在了景区大门之外,很多人只能望“园”兴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公园免门票,不能只算“经济账”,关键要算好“民生账”。毕竟,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群众满意才是最大的满意。
当然,公园免门票并不意味着一免了之,政府要继续加大公园建设、改造、维护的投入,在收入降低的情况下确保公园的品质逐步提升。同时,公园免门票也不代表一定要全部吃“皇粮”。园林部门要转变观念,推动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转变,增强“造血”功能,发展“休闲+”“旅游+”等,提升公园文化内涵和品质,通过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来增加收入,缓解免门票后的经济压力。
公园姓“公”更要姓“民”,公园不能依靠门票牟利。对公众提供公益性场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公众所盼,更是政府部门的天职,公众期待更多公共场所“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