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
浏览今年五一假期调整为4天,既保持了五一小长假的特征,又呼应了公众希望获得更多假日、提高生活质量、维护休假权利的诉求。近年来,我国假日制度改革的路径非常清晰地表明,假日改革正在不断适应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高质量发展是主要任务,我国的服务经济,包括假日改革都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为产业结构升级和人们美好生活追求提供动力。
笔者认为,当前和未来的假日调整将更加关注是否真正维护了人民群众的休假权利,是否真正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否切实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每次放假前,人们总是满怀喜悦地筹划着自己的假日,而假日过后,人们又常常会陷入某种程度的“假日综合征”,对集中消费、过度拥挤、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深感不满。于是,很多人对集中休假感到不解。
现阶段,政府是通过集中实施和落实国家公共假日来保证全民的休假权利。这是因为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没有完成之前、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任务尚未完成之前,很多产业和企业尚缺少动机和能力保证职工的合法休假权利。这个时候,国家以统一的方式规划出集中的假日,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实施了“强制休假”制度,用这种方式来维护全体公民的休假权利。
尤其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休假对国民经济和国民福利的重要性。一方面,休假是国民权利和国民福利的基本要件。另一方面,休假对于提升生产率、工作质量和创新意识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下决心推进公共假期落实,鼓励和提倡企业层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我们也要看到,国家层面上的强制休假政策只是一个有效的桥梁和过渡方式,未来,只有在企业层面实施强制休假政策,才有可能全方面保障国民休假权利。行业和产业中的一些低效企业需要下定决心向高质量、高效率企业发展目标进发。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转换思路、勇于创新、敢于并乐于给职工放假。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当下,我们尤其需要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假日看假日,把假日和旅游融入当前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全局中来审视。在这样的格局下来探讨未来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首先,假日的调整及背后的福利不仅关乎旅游产业和消费产业发展,实际上体现的是劳动力供给政策和产业优化政策。人们如何休假实际上是在选择工作和闲暇,是在进行劳动力进出市场的决定。在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劳动供给不仅表现在劳动力的供给上,更表现在劳动时间的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上。只有国家和企业相互配合,给予劳动者更加有效的度假时间,才能够使劳动供给的质量在未来实现高水平提升。
其次,需要看到假日改革,包括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政策的支撑和配合。落实带薪休假和保障职工的休假权利,需要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侵占员工休假权利的监督和惩罚。另一方面,也应该站在企业的角度去帮助企业降低用人成本,比如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实施休假保障的企业给予津贴和补贴。德国和英国都曾为给予女性职工更长产假和婴儿养育假的企业提供奖励性补贴。欧洲大部分国家对休假家庭实施一定程度的课税减免。此外,要推行并完善“弹性工作制”。为此,社会保障政策需要跟上,为弹性工作的员工们提供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再次,打通假日改革和员工休假福利的最后1公里,还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要把效率看作与创新同等重要的要素。创新来自技术进步,而效率来自员工的精力恢复和活力释放,这就需要企业有能力、有决心、有远见地不断保障和提高员工的假日福利。通过更好的假日安排而不是996式的数量竞争来提高效率。未来的企业尤其是服务业企业(包括旅游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更多依赖的是效率竞争而不是数量竞争。